展会新闻
  • 光降解是我国降解塑料的发端,为何走不通?

    我国可降解塑料产业已经历了多次技术革新,从光降解塑料到淀粉添加型降解塑料再到可全降解的生物可降解塑料。数据显示,过去5年我国生物可降解塑料消费量平均年增速在20%左右,2019年,我国生物降解塑料消费量约26万吨。“双11”已过,“双12”即将到来,在“买买买”以及海量快递包裹的背后,是塑料包装废弃物的持续增加,给生态环境保护带来巨大压力。随着各地“禁塑令”“限塑令”的实施,在快递和日常生活中推广使用可降解材料,特别是生物可降解塑料,不失为减少环境污染的一个有效途径。何为生物可降解塑料?推广和普及生物可降解塑料还面临哪些挑战?科技日报记者就这些问题对相关专家进行了采访。并非仅“生物”造,但要靠微生物降解生物可降解塑料又称生物降解塑料、生物分解塑料,可在自然界中,或在堆肥、厌氧或水性培养液等特定条件下,依靠细菌、霉菌和藻类等微生物的作用,*终被完全降解成二氧化碳、甲烷、水等。生物可降解塑料,“生物”二字是指需要用微生物来降解,并不意味着必须用生物材料来生产。同济大学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杜欢政教授解释说,生物可降解塑料可以用石油来生产,也可以用生物基材料来生产。比如聚乳酸(PLA)是目前全球范围内产业化*成熟、产量*大、应用*广泛的生物可降解塑料。PLA是以乳酸为主要原料聚合而成的聚合物,可以用淀粉生产,也可以用石油生产。“根据生物降解塑料的原料来源,可将其分为生物基生物降解塑料、石化基生物降解塑料两类。”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降解塑料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刁晓倩说,石化基生物降解塑料是指以化学合成的方法,将石化产品聚合制成的可生物降解的塑料,比如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PBAT)、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二氧化碳共聚物(PPC)。生物基生物降解塑料的原料来源非常广泛。根据来源,主要可分为四类:第一类为天然材料直接加工得到的塑料,天然材料来源有植物和动物两类,植物来源包括纤维素、木质素等,动物来源包括明胶、甲壳素、壳聚糖等;第二类为微生物发酵和化学合成共同参与得到的聚合物;第三类为由微生物直接合成的聚合物;第四类为以上这些材料共混加工得到的,或这些材料和其他化学合成的生物降解塑料共混加工得到的。可降解塑料产业经历多次技术革新在海口、三亚等地,记者发现,无论是去商超购物还是喝奶茶、咖啡等,使用的购物袋、吸管等都由生物可降解塑料制成。2020年12月1日起,海南已正式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使用。不过,当消费者拿到可降解塑料制品时,可能想不到,可降解塑料产业已经历了多次技术革新、多次试错和纠偏。“光降解塑料”是我国降解塑料行业的发端。20世纪70年代早期,塑料薄膜技术进入我国,应用在农业领域,提高了作物单产。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塑料薄膜累积在土壤中,带来了“白色污染”等问题。基于此,光降解塑料应运而生。光降解塑料烯烃聚合物被光照射后可从大分子变为小分子链段,但这仅仅是“崩解”而已,不能从根本上将聚合物降解成对环境无害的物质。崩解产生的小碎片依然残留在土壤中,无法回收,更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甚至可能会经由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光降解”之路不通,于是到20世纪90年代,可降解塑料进入淀粉添加型降解塑料阶段,产品研发主要集中于“填充型淀粉塑料”方向。填充型淀粉塑料主要是将淀粉作为填料填充于聚乙烯(PE)、聚丙烯(PP)等中,通常其填充量达10%—30%。“填充型淀粉塑料本质上仍含有PE、聚苯乙烯(PS)等聚烯烃聚合物,只能部分降解,仍存在环境危害。”杜欢政说,如今,可降解塑料到了全降解塑料阶段。全降解塑料包括PLA、PBAT、聚羟基脂肪酸酯(PHA)以及其他天然高分子材料类生物可降解塑料等。大多数都具有完全可生物降解、较好的机械性能和加工性等优点。数据显示,过去5年我国生物可降解塑料消费量平均年增速在20%左右,2019年,国内生物降解塑料消费量约26万吨。随着禁限塑政策密集出台和逐步落地,重点替代领域为一次性薄膜、快递包装、线上外卖等。据估算,到2025年,上述领域预计可实现生物可降解塑料的大幅替代,保守预估需求量约693万吨,而到了2030年则需约1386万吨。生物可降解塑料发展瓶颈正逐步打破生物可降解塑料除在一次性薄膜、快递包装等领域可替代传统塑料外,还可用于农用地膜、纺织纤维、耐用塑料餐具、汽车工业制品、泡沫制品、3D打印材料等领域。然而,前瞻产业研究院在《可降解塑料产业图谱:概况、发展历程、生产工艺趋势和瓶颈》一文中指出,生物可降解塑料发展还面临多重挑战。例如,目前市场上生物可降解塑料袋的价格是传统塑料袋的3倍以上,如无强制性法规,难以在市场上推广;缺少强制性标准,特别是各地对生物可降解塑料的标准参差不齐,导致政府监管部门监管困难。不过,生物可降解塑料发展瓶颈正在逐步突破。短期来看,随着生物可降解塑料产能逐渐释放,价格增速会逐渐放缓。长期来看,随着原料的多元化和技术的进步,生物可降解塑料产品价格总体将有所下降。此外,我国正在推动生物可降解塑料的标准制定工作。工信部表示,下一步,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在标准立项、批准发布等环节支持《生物降解材料与制品降解性能及标识要求》《全生物降解饮用吸管》等生物降解塑料领域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为推动塑料污染治理提供技术支撑。杜欢政表示,要解决塑料的污染问题,首先是塑料使用减量,其次是加大循环利用力度,然后才是替代。替代包括纸替代、其他材料替代,也包括用可降解塑料替代不可降解塑料。在这样的背景下,生物可降解塑料产业或将得到更快速的发展。

    查看更多>>
  • 可降解塑料需求激增:注塑机技术转型势在必行

      新的“禁塑令”发布后,预计仅外卖、快递、农膜三个领域,未来可降解塑料需求量将可达154.53万吨,对应的市场金额为270亿元。此外,我国生物降解垃圾袋、购物袋市场需求巨大,年产值可达120亿元;生物基全降解充气袋产品需求增长很快,市场需求总值将达373亿元;生物基降解餐盒市场需求巨大,年需求约有1000亿元的市场规模。   响应国家环保政策的号召并从源头上解决塑料污染问题是每个企业肩负的责任,对于生产塑料制品的塑料机械制造企业来说,想要让机器生产出符合环保要求的可降解塑料制品,或需要经过技术工艺的调整升级、甚至是研发新型设备才能顺应市场需求,获取长足发展。   泰瑞机器(603289.SH)日前在互动平台上表示,泰瑞机器作为上市公司,具有高度的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感。公司的废旧塑料的回收再生造粒注塑成型技术方案、PLA(聚乳酸、可降解塑料材料)注塑生产智能化解决方案等为社会提供更多的节能、降耗、低碳等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也将会对塑料机械行业带来新的市场空间及增长点。公司研发产品项目“固体回收高分子材料高效处理与高值化再利用成套工艺及设备”被评为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公司将进一步加大“循环经济”和“可降解材料”新技术、新产品投入以及应用,助力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   日前,有投资者向伊之密(300415.SZ)提问:可降解塑料PBAT需要新型注塑机吗?旧的注塑机是否也可以用?伊之密表示:可降解塑料PBAT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在现有条件下并不需要更换一台全新的注塑机,仅需在旧有注塑机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即可投入生产,如:成型工艺的改进或软件算法的迭代等。   可降解塑料,尤其是全降解塑料制品已经势在必行,这些材料具有加工温度低,加工温度与降解温度非常接近的特点,同时易氧化降解且易受水分影响,一旦受热时间过长温度过高,就会降解造成凝胶、黑版或者黄变。严重影响制品外观和性能。针对全降解塑料,注塑机应该具备低停留时间塑化装置、低温低剪切高效螺杆、伺服油泵节能系统、温度与压力精确控制反馈系统等等新特质。对于注塑机制造企业来说,是时候加快技术转型升级的步伐了。   注塑工艺上和普通注塑的区别:   可降解塑料和普通塑料的注塑工艺上差别巨大,其原因在于可降解塑料一般为流动性较差的非牛顿流体,在低温下不融化,高温下易分解,因此加工温度范围较低。不同的可降解原料其加工工艺都有很大的不同,以PHA为例,可以使用反向温度控制的方法,即位于料斗下部的温度要高于喷嘴温度,这种方法可以很好的控制原材料的熔化和分子量的损失。   选购注塑机的注意事项:   普通注塑机完全无法生产可降解材料,因为可降解材料对温度比较敏感,温度较低的熔融状态下,流动性非常差,对注塑机的拉杆和注射活塞杆造成比较大的压力,容易导致无法正常成型;或者正常使用一段时间后,注塑机性能衰减明显,无法正常生产。一般推荐使用“快速机”系列伺服注塑机,拥有较高的机械调教性能的同时,降低能耗的消耗,有利于可降解材料的成型。 

    查看更多>>
  • 碳中和打开生物制造成长空间,谭天伟院士:大规模生物制造产业即将到来

    2021年11月1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院士在《中国科学报》 (第3版 能源化工)发表文章《大规模生物制造产业即将到来》,强调:生物制造是以工业生物技术为核心手段,通过改造现有制造过程或利用生物质、二氧化碳等可再生原料生产能源、材料与化学品,实现原料、过程及产品绿色化的新模式。作为生物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制造是生物基产品实现产业化的基础平台,也是合成生物学等基础科学创新在具体过程中的应用。我国是****制造大国,生物制造将从原料源头上降低碳排放,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绿色动力”,也是“绿色发展”的重要突破口。随着现代生物制造产业的加速形成与扩展,一个大规模的生物制造产业即将到来。生物质是指利用大气、水、土地等通过光合作用而产生的各种有机体。而生物质化工则是利用秸秆、柴草、玉米芯等农林废弃物、海洋生物质、生活垃圾等所生产出环境友好型的化工产品。生物质化工产品主要包括生物材料、生物医药、生物燃料、生物化工品等。2014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合成生物学政策新议题》报告,该组织预测,未来将有 35%的化学品和其他工业产品可能涉及生物制造。美国政府在《国家生物经济蓝图》中,明确将“生物经济基础的支持研究”作为科技预算的优先重点,并在《生物质技术路线图》等计划任务中设立了“2030 年替代 25%有机化学品和 20%石油燃料”的目标。欧盟在《持续增长的创新:欧洲生物经济》中,将生物制造产业作为实施欧洲 2020 战略、实现智慧发展和绿色发展的关键要素,其在《工业生物技术 2025 远景规划》提出,期望完成向基于生物技术型社会的“华丽转身”,力争于 2025 年实现“生物能源替代化石能源 20%;化学品替代 10%~20%,其中化工原料替代 6%~12%,精细化学品替代 30%~60%”。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拉开了我国低碳经济时代的序幕。2021年10月,政府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目标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实现碳中和。后续还将陆续发布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和煤炭、电力、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实施方案,出台科技、碳汇、财税、金融等保障措施,形成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碳中和的进度按下了加速键,政策将更加清晰。2.低碳经济时代,生物基产品替代石化产品成为大势所趋近五十年来,全球CO2排放量屡创新高,2020年达到323亿吨,其中中国占比30.7%,2020年中国单位GDP的CO2排放量达到全球平均水平的1.76倍,环境问题刻不容缓。根据巴黎协定,要努力确保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较工业革命前远低于2摄氏度,并尽量将其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要实现1.5摄氏度的目标,则意味着未来全球 60% 的石油储量、90% 以上的煤炭储量应留在地下,未来生物基替代化石基产品将成为大势所趋。根据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统计,和石化路线相比,目前生物制造产品平均节能减排 30%~50%,未来潜力将达到 50%~70%,这对化石原料替代、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工艺路线替代以及传统产业升级,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根据IEA发布的《生物基化工品报告》,如果用生物基产品来替代石油化工品,从乙酸到己内酰胺,每吨产品可减少1.2-5.2吨的温室气体排放(折算成CO2),以乙烯为例,每吨生物基乙烯可减少碳排放2.5吨,2020年全球乙烯产能达到1.97亿吨/年,按静态计算,假设乙烯全部由生物基产品替代,每年可减少碳排放4.93亿吨,占全球碳排放量的1.52%。生物基产品制造和使用过程中均能大幅削减碳排放,随着生物基产品占比逐步提高,减排优势将更加显著。3.欧盟生物基产品起步较早,生物基化工品渗透率仍有巨大提升空间欧洲大致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实现碳达峰,是全球范围内碳中和的先行者,欧盟也成为了全球*大的生物基化学品及下游材料消费市场之一。欧盟生物基产品类别包括平台化学品、塑料、涂料、表面活性剂等1 大类产品,据2019年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发布的《欧盟生物基产品市场报告》显示,欧盟一共开发了约350种生物基产品,有208种产品可以商业化,其中*具代表性的产品约50种。在政策引导下,生物基产品广受市场欢迎,欧盟的生物基产品的产量每年约473万吨,销量约549万吨,生物基产品销量普遍高于产量,平均是产量的116%。而生物基产品的产量在整个化工品市场中占据3%,其中规模较大的平台化学品和塑料制品的生物基替代率仅为0.3%和0.4%。对比《工业生物技术 2025 远景规划》2025 年实现“生物能源替代化石能源 20%;化学品替代 10%~20%,其中化工原料替代 6%~12%,精细化学品替代 30%~60%”的目标,欧盟生物基化工品的市场提升空间巨大。4.生物基行业未来市场广阔美国农业部于 2016 年发布报告称,到 2025 年,生物基化学品将占据全球化学品 22%的市场份额,其年度产值将超过5,000 亿美元。我国生物基材料行业近年来发展迅猛,据“2019国际生物基材料技术与应用论坛”预测,我国生物基材料行业保持 20%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总产量已超过 600万吨/年,正值发展的上升期。生物基材料是21世纪重点发展的材料,包括生物基可降解材料PLA、PHA,以及生物基不可降解材料PP、PE、PVC,竹、木、秸秆纤维等一系列天然材料。

    查看更多>>
  • PLA在化妆品包装领域的改性应用

    化妆品包装使用的材料通常为玻璃、金属和塑料,塑料材料由于价格低廉,便于加工,适合大规模生产等特点,已经成为了化妆品包装的主要材质,目前塑料包装占据化妆品市场份额已超过70%。随着可生物降解材料在很多领域得到应用,可生物降解化妆品包装材料的研究引起了科研人员的高度重视,推广安全可生物降解的化妆品包装材料,已成为化妆品包装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生物降解材料在化妆品包装领域的现状目前可生物降解化妆品包装材料已经可用于乳膏、口红等化妆品的刚性包装。由于化妆品本身的特殊性,不仅需要其具有独特的外观,还需要有满足其特殊功能的包装。例如,化妆品原料内在的不稳定性与食品接近,因此,化妆品包装在保持化妆品性质的同时,还需要提供更有效的阻隔性能。一方面需要完全隔绝光、空气,避免产品氧化,隔绝细菌和其他微生物进入产品中,另一方面还应避免化妆品中的有效成分在贮存过程中被包装材料吸附或与其发生反应,影响化妆品的安全质量。此外,化妆品包装具有较高的生物安全性要求,因为在化妆品包装的添加物中,某些有害物质可能被化妆品溶出,从而造成化妆品被污染。PLA在化妆品包装领域的应用PLA材料具有良好的可加工性和生物相容性,是目前主要使用的化妆品可生物降解包装材料。PLA材料具有良好的刚性和机械抗性,是有作为刚性化妆品包装的良好材料,但是PLA制品的高脆性可能会影响其实际应用,因此有学者将PLA与其他聚酯混合,如聚己二酸丁二醇酯一共一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的共混,发现可以显著降低产品的脆性,增加包装的弹性。将PLA与聚碳酸酯(PC)共混后发现,通过在共混物质中添加纤维素,可以进一步改善弹性模量。增塑剂的使用也是提高PLA材料包装延展性和韧性的策略,尤其在软包装配方中至关重要。增塑剂可以降低PLA玻璃化转变温度,从而实现较低的屈服应力和较高的室温断裂伸长率,以提高膜片材料的柔韧性。有文献报道了乙酰柠檬酸三丁酯,三乙酸和低聚醚,低聚乳酸酯和低聚己二酸酯是可用于PLA材料的高效增塑剂。由于化妆品通常为液体或糊状,对PLA材质包装的阻隔性能要求高,可以使用无机添加剂来改善包装材料的阻隔性能。研究表明层状硅酸盐的少量使用能够显著改善PLA包装的整体阻隔性能。Jorda. Beneyto等的研究中使用了2种有机改性的黏土,以生产疏水改性的蒙脱土,从而在生物聚合物和纳米黏土材料之间获得了更好的相容性。纳米技术对于PLA材料的改进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将纳米CaCO3、纳米BaSO4和纳米TiO2加入PLA材料中可以改善聚合物材料的力学性能,也可以起到成核剂的作用,以提高聚合物的结晶。虽然纳米材料目前还不能达到应用于食品包装中的要求,但是这些纳米复合材料已经通过欧洲FP7BioBeauty项目,可用于化妆品领域的测试。在该项目中,以PLA纳米黏土复合材料作为研究对象,明确了可能从该复合材料中迁移到化妆品中的物质所产生的皮肤毒性,评估了使用这些复合材料用于化妆品包装应用可能产生的潜在危害。该研究表明,此纳米复合材料可以安全用于化妆品包装,并满足相关法规要求。此外,化妆品中使用的溶剂往往是油脂或水,PLA材质的化妆品包装在水和油脂条件下耐久性可能会受到其水解倾向的影响,因此PLA材料的水解动力学也是另外一个研究热点。Zhang等比较了非离子型纳米晶体纤维素(NCC)PLA纳米复合材料和聚乙二醇(PEG)PLA纳米复合材料的水解降解行为。研究结果表明,亲水性PEG的存在明显加速了PLA的水解降解,这与材料中的PEG快速溶解有关,导致水分子易于进入复合材料,并引发PLA的快速水解断链。NCC的热稳定性差,与纯PLA相比,纳米复合材料的热降解温度略有下降。

    查看更多>>
  • 安徽生物基企业,*高可补助3000万元!

    11月4日,安徽省发改委发布《支持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发展若干政策 (修订版)》,将对经评审认定的项目,对研发和设备投入省级按照10%比例给予补助,单个项目*高补助3000万元;对生物基新材料年主营业务收入首次超过1亿元、3亿元、5亿元的企业,每上一个台阶分别给予一次性100万元、300万元、500万元奖励。文件表示,为推动安徽省生物基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在生物基新型仿生结构材料、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生物基材料助剂、生物基复合材料、天然生物材料创新型增效利用等领域实施研发产业化创新项目,加快突破技术瓶颈,实现产业化。对比2021年11月修订版与2020年3月印发的政策,*大的区别是,增加了支持生物基新型仿生结构材料,增加了支持中试基地建设、规模化生产线建设,并且明确每一个措施对应的职责部门。那么,安徽为什么增加了对生物基新型仿生结构材料的支持?原来这种材料是由总部位于安徽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研发。这种全天然仿生结构材料比塑料更安全、更可靠,能够成为一种可持续、轻便、高性能的塑料替代品。俞书宏院士团队发现塑料替代品生物基材料制备新方法。支持聚乳酸产业发展,还因为徽当地的聚乳酸龙头企业丰原集团,目前已经具备5万吨生产能力,未来仍有数十万吨的规划。工信部今年8月25日表示,将利用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生物降解塑料产业化项目,利用2020年度新材料首批次保险补偿机制为安徽丰原福泰来聚乳酸有限公司提供10亿元的风险保障,支持9000吨、价值2.5亿元的聚乳酸进入市场。生物基新材料是指利用可再生生物质资源加工生产的新材料,具有可再生、可降解、绿色环保等特点。聚乳酸、生物基增塑剂、生物基可降解聚酯橡胶、生物基聚酰胺树脂、生物基杜仲胶、被国家工信部列入《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2021年版)》。在本公众号主页回复1110可获得指导目录PDF原文释疑:全生物降解塑料是否属于新材料?福建省工信厅曾回答称,外购的PLA(聚乳酸)、PBAT(热塑性全生物降解塑料)改性后生产的全生物降解塑料粒料”不在《指导目录》范围之列。(编者注:通俗的说,PLA、PBAT的改性料不属于新材料)2022年3月8-10日,由生物降解材料研究院、TK生物基材料联合主办的《中欧科学家生物基与降解材料产业论坛暨国际禁塑替代品展览会》将在深圳隆重举行,邀请中国和欧洲的科学家和企业**分享生物基材料、可降解材料、纸制品的相关技术和应用内容。参会嘉宾限1000人,展商限100家,即日起接受报名!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支持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发展若干政策(修订版)的通知 (皖发改产业〔2021〕315号)各市人民政府,省有关单位:经省政府同意,现将《支持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发展若干政策(修订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21年6月16日支持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发展若干政策(修订版)生物基新材料是指利用可再生生物质资源加工生产的新材料,具有可再生、可降解、绿色环保等特点。发展聚乳酸、生物基新型仿生结构材料等为代表的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对推动材料工业绿色转型、增加绿色产品供给、降低对化石资源依赖、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推动我省生物基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制定如下政策。一、加强规划引导统筹全省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基础、资源环境承载、创新能力等条件,研究编制全省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明确重点发展方向、路径、布局、保障措施等,引导推动生物基新材料产业科学有序加快发展。(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科技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按职责分工负责)二、支持研发产业化创新项目支持在生物基新型仿生结构材料、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生物基材料助剂、生物基复合材料、天然生物材料创新型增效利用等领域实施研发产业化创新项目,加快突破技术瓶颈,实现产业化。支持相关企业与科研院所、下游用户联合实施研发产业化创新项目。经评审认定的项目,对研发和设备投入省级按照10%比例给予补助,单个项目*高补助3000万元。鼓励项目所在市配套支持。(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科技厅、省财政厅按职责分工负责)三、支持创新能力建设充分发挥生物基可降解材料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安徽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和省级检测中心等创新平台作用,加快突破行业关键技术瓶颈,支撑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加快发展。(省科技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支持相关企业、高校院所等围绕生物基新材料菌种定制与构建、材料合成、加工成型、产品应用等环节组建创新平台,对符合条件的利用“三重一创”、科技创新、制造强省等政策予以支持。(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按职责分工负责)鼓励相关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检验检测机构、行业协会商会等组建省级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发展联盟(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常态化组织开展供需合作、技术对接、行业交流等活动。(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四、支持中试基地建设加快推动组建实体化安徽省微尺度生物基纤维材料产业研究院,打造专业化中试熟化基地,支持研究院创新运营机制,实行企业化运行,有针对性地选择应用方向,通过产学研合作、团队成果孵化等方式,促进微尺度生物基纤维材料前沿基础研究成果工程化应用开发。支持蚌埠市联合中国科技大学,共建蚌埠先进材料应用技术研究院。(省科技厅、蚌埠市政府、中国科技大学按职责分工负责)支持省“三重一创”产业发展基金母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与中国科技大学、合肥等相关市及相关企业,联合组建项目公司,建设纳米纤维原料中试线;支持联合相关行业龙头企业、相关市政府推进生物基新型仿生结构材料等在不同领域加速产业化。(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中国科技大学、省投资集团、安徽国控集团、相关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五、支持规模化生产线建设支持生物基新材料规模化生产线建设,省“三重一创”、制造强省、制造业融资财政贴息专项等政策按规定给予支持。项目所需用地、用能等要素予以充分保障。(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项目所在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六、支持产业集群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市围绕“龙头+配套”推动生物基新材料链式发展,打造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示范作用显著、集聚程度高、创新能力强的产业集群。推行产业链“链长”制和产业集群“群长”制,加快培育打造一批能发挥“链主”作用的龙头型企业。鼓励产业集群内部产业链上下游优势互补与协同合作,推动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加快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对符合条件的集群,及时认定为省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积极推荐争取***产业集群。(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按职责分工负责)支持相关企业围绕产业链招引上下游企业,对引入上下游企业实施总投资(不含土地价款)1亿元及以上新建项目按“三重一创”政策给予补助。每成功招引1个注册资本金(实际到位,下同)1—10亿元且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000万元生物基新材料企业,给予招引企业一次性100万元奖励;每成功招引1个注册资本金10亿元及以上且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亿元的,给予招引企业一次性200万元奖励;单个招引企业*高奖励1000万元。(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财政厅、省商务厅按职责分工负责)七、支持推广应用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 生态环境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发改环资〔2020〕80号),在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推广使用可降解购物袋。在餐饮外卖领域推广使用符合性能和食品安全要求的秸秆覆膜餐盒等生物基产品、可降解塑料袋等替代产品。鼓励和支持农业生产者使用符合标准、安全可控的全生物降解地膜,力争在部分地区适宜作物上实现对传统地膜的替代。到2022年底,全省范围**宾馆、酒店等场所不再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用品,可通过设置自助购买机等方式提供相关服务;到2025年底,实施范围扩大至所有宾馆、酒店和民宿。(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和各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全面梳理全省制造业企业对生物基新材料应用需求,推动创新成果和企业需求**对接。对符合规定的生物基新材料应用,按照《支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发展若干政策》予以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市在包装材料、农用地膜、纺织化纤材料、卫生材料、建筑材料等重点领域开展生物基新材料示范应用,支持企业开辟国内外市场,扩展应用范围。推广应用的重大成果省级可采取“一事一议”方式予以支持。鼓励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优先采购生物基新材料制品,有力有序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应用。(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管局、省市场监管局、省国资委按职责分工负责)探索开展生物基新材料产品认证。(省市场监管局负责)八、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对生物基新材料年主营业务收入首次超过1亿元、3亿元、5亿元的企业,每上一个台阶分别给予一次性100万元、300万元、500万元奖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按职责分工负责)九、夯实原料保障鼓励资源化利用农林废弃物、餐厨废弃物等各类生物质资源,对符合条件的项目,按照《安徽省支持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兑现支持,积极争取中央生态文明建设相关专项支持,夯实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发展原料保障能力。(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十、加强基金支持省“三重一创”产业发展、中小企业(专精特新)等省级股权投资基金加大对生物基新材料企业及项目支持力度,主动对接、**服务,推动符合条件的优质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加快发展壮大。积极引导和推动市场化的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产业发展基金等对接生物基新材料企业,加大对企业研发生产、市场拓展的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市设立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发展基金,专项用于支持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发展。(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地方金融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一、支持人才建设建立生物基新材料产业人才库,库内高校院所人才可在生物基新材料企业兼职兼薪。落实《关于实施新时代“江淮英才计划”全面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的若干意见》《关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人才工作的意见(试行)》等有关政策,为发展生物基新材料培养集聚一批高水平研发人才和高技能工程人才。支持中国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优化学科设置,加强生物基新材料产业人才培养。(省委组织部、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二、强化政策落实省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实施细则,规范申报程序,加强资金监管、绩效评价和审计监督。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加快审核评估和资金拨付,确保政策尽快落地生效。本政策自印发之日起施行,由省发展改革委负责解释。《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支持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皖政办〔2020〕2号)同时停止执行。新版原文https://www.ah.gov.cn/szf/zfgb/554058141.html旧版原文https://www.ah.gov.cn/public/1681/8290781.html本文来源:安徽省人民政府网站

    查看更多>>
  • 2022,浙江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

    近日,浙江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公开征求《浙江省邮件快件过度包装和随意包装治理工作方案(2021-2022年)》意见的通知。该征求意见稿由省发展改革委、省邮政管理局等8部门联合起草。征求意见时间:2021年8月30日-9月8日信函请寄至:浙江省杭州市省府路8号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资处,邮编310025传真请发至:0571-87056795电子邮件请发至:haizewu@163.com《方案》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按照“禁、限、减、循、降”总体思路,突出**施策、闭环管理,强化标准**、执法监督,动员全社会共同行动,扎实推进邮件快件过度包装和随意包装治理。《方案》明确,到2022年底,全省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袋、一次性塑料编织袋,不可降解的塑料胶带使用比例下降至30%。平均每件快递包装耗材减少10%以上,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率超过90%。全省采购使用可循环包装箱(袋)80万个以上,可循环中转袋使用率100%。同时,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品牌的快递网点在2021年底不再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包装。《方案》还明确了下一阶段五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完善法规标准体系。推进《浙江省快递业促进条例(草案)》立法工作,建立快递绿色包装标准化联席会议制度,全面梳理评估省内快递行业包装标准,构建具有浙江特色的快递绿色包装标准体系。二是强化快递包装绿色治理。建立电商企业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回收报告制度,推动快递包装产品实现标准化、系列化和模组化,倡导电商企业通过产地直采、原装直发、聚单直发等模式,减少快递包装用量。三是加强电商快递规范管理。建立快递包装治理工作体系和管理台账,鼓励电商平台建立积分奖励、信用评分等机制,引导消费者购买绿色商品、使用绿色包装或减量包装,开展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工作,推动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机构建设,推进认证结果采信。四是推进可循环快递包装应用。公开遴选征集一批快递包装减量和循环利用的新技术、新产品,筛选形成全省首批可降解、可循环塑料制品厂家推荐名录,探索建立快递包装绿色产品的编码规则,推动建设一批快递共配终端和可循环快递包装回收设施。五是完善支撑保障体系。加大快递包装治理的监督执法力度,将邮政快递业生态环保监管事项纳入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加大对全省绿色快递物流和配送体系建设、专业化智能化回收设施建设等项目支持力度。浙江局表示,下一步,将依托全省塑料污染治理专项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各部门的协同配合和政策衔接,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及时总结推广快递包装绿色转型的有效管理措施、商业模式和制度成果,协调解决实施中的问题。同时,大力宣传快递包装绿色转型的典型做法和工作成效,积极引导绿色消费。充分发挥消费者、新闻媒体、行业协会等监督作用,指导邮政业消费者投诉热线畅通公众对快递过度包装投诉举报通道,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本文来源:浙江发改委

    查看更多>>
联系方式

地址:上海市沈砖公路5666号恒耀广场B栋18F

电话:021-5227 0816

邮箱:jihua@jihuaexp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