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新闻
  • 高性能纤维特种编织成型装备研发取得突破进展

    高性能特种纤维常用于航空航天以及军事领域,如何实现高性能纤维的自动化片批量生产,是国内亟待突破的技术,在去年的徐州上海大院大所对接恳谈会上,徐州恒辉编织机械有限公司与东华大学孙以泽教授合作的高性能纤维特种编织成型装备研发项目现场签约,为突破技术瓶颈打下坚实基础。    这台"三维环形复合材料编织机"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等领域复合材料的编织,它取代了原始的手工编织生产方式实现了全自动化生产。所编织的复合材料可以达到任意厚度,形成不分层的整体网状结构,具有超高可靠性、超高比强度、耐腐蚀、耐高温、耐磨损的性能。这是徐州恒辉编织机械有限公司与东华大学孙以泽教授牵手合作一年间取得的突破性成果。一年来,双方合作共同组建了企业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以及产业化基地,开展特种编织机系列产品和高性能纤维特种编织成型系统研发和生产,项目落户沛县龙固高端装备制造园区,投资1.05亿元人民币,预计达产后,可实现效益1.54亿元。    徐州恒辉编织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 韩百峰:孙以泽教授技术团队每月到我公司三四次,对研发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重点研究,解决了许多特种编织机的技术难题,荣获国家授权发明**6项,产品技术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 孙以泽:通过大院大所合作,尤其是对我们高校来说,就是高校的科研成果,高校的人才培养,青年教师的培养,都是非常有帮助。在专业领域里面的创新,在前沿技术的创新这些都是书本上不能获得的,可以通过这种校企的合作,大院大所的合作能够使我们这个教学科研都能够相辅相成。徐州市委市政府给我们上海这些大学,搞这个大院大所合作平台,也给我们创造了很多的机会,企业也成了我们很好的一个科研基地和人才的培养基地。   建平台、立项目,徐州上海大院大所对接恳谈会已经成为推动沛县产学研结合的加速器。目前,沛县正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坚持把创新作为驱动发展的"牵引力",把科技作为经济增长的"生命线",先后制订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产业科技创新的意见》、《沛县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同时,认真做好**对接服务。   沛县科技局局长 王苏:一是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二是做到**对接。逐企排查创新需求,帮助企业梳理投向,同时,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中筛选出行业研发能力强的**专业、强势学科,进行**对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加严密、细致的服务。   截止目前,沛县人民政府先后与东华大学、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江南大学等15家高校院所签订了校地合作协议,合作共建了"东华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江南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沛县分中心"等9家产学研创新载体,举办了"中科院专家沛县行"、"光伏光电产业发展论坛"、"南京财经大学沛县专场"等一系列产学研活动。

    查看更多>>
  • 复合材料先进加工成型工艺获汽车类创新技术大奖

    4月18日,由上海市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指导,汽车行业专业媒体盖世汽车主办的2019第十一届全球汽车产业峰会暨金辑奖颁奖盛典于第十八届上海国际车展同期在国家会展中心举行。       本届金辑奖评委会主席团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人才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先生,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理事长朱明荣先生,中国汽研董事长李开国先生,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主任杨殿阁先生等多位行业知名专家组成,同时结合动力技术专家,整车技术专家,大学教授等十余位资深业内人士组成的评委会评定结果以及网络投票,*终评选出2019年度*佳车企、2019年度*佳车型、十大创新技术以及十大杰出风云人物等四大类奖项。       由HRC所推选的连续纤维增强CF-SMC技术从众多参评技术中脱颖而出,荣获“十大创新技术”奖项,公司**技术官Giacomo Dal Busco先生代表公司领取殊荣。而此次连续纤维增强CF-SMC技术获得汽车创新类大奖,也标志着高性能复合材料越来越被汽车制造行业所认可并重视,轻量化的趋势推动下的整车制造企业正以更加开放积极的态度审视多种材料的应用并积极寻求更多样化的零部件制造工艺。连续纤维增强CF-SMC技术荣获金辑奖十大创新技术HRC**技术官Giacomo Dal Busco先生代表企业领奖        连续纤维增强片状模塑料混杂工艺,简称连续纤维增强CF-SMC技术是将连续碳纤维和短切纤维通过不同形式的混杂加工从而制备成形状较为复杂、有较高尺寸精度要求的复合材料零部件,这里连续纤维作为增强体弥补了短切纤维的力学短板,达到了局部补强的目的,在力学性能上远远优于传统的SMC制备技术,适用于大批量、重复性高、结构复杂的半结构汽车件生产。该工艺在国外已经得到一定的应用,但在国内仍属于稀缺状态。       HRC作为复合材料成型领域的前沿企业一直致力于将国际*新技术引入并应用服务于本土汽车制造企业,现已于常熟生产基地引进该工艺,运用连续纤维增强体和SMC混杂这一成型工艺,生产制造轻量化汽车零部件,维持碳纤维材料的高强性能的同时兼顾了外观的美观性以及工业化生产节拍,以更先进的服务满足来自汽车类客户的多样化需求。而在同期举行的第十一届汽车产业峰会上Giacomo Dal Busco先生也以“车辆轻量化及性能优化专家”为主题进行了演讲,着重为在场来自汽车行业的专业观众们介绍了此次的获奖技术及具体开发应用案例。HRC**技术官Giacomo Dal Busco先生为现场专业听众着重介绍获奖技术

    查看更多>>
  • 中国新型金属基复合材料可耐3000度高温,已应用高超音速领域

    近日,湖南新闻联播栏目介绍了现任中南大学难熔金属与硬质合金研究所所长、湖南省纳米材料工程中心常务副主任范景莲教授研发的轻质难熔金属基复合材料,这款复合材料可接受30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广泛应用于我国高超音速飞行器、导弹等尖端领域。    栏目介绍称,我国某型高超音速飞行器要求能够在大气层内以5到20倍的音速飞行数小时时间,在飞行器和空气摩擦时会产生2000-3000度的高温。普通金属在1500度时开始熔化,而由范景莲教授研制的轻质难熔金属基复合材料能经受3000度以上的高温,这种由高温陶瓷和难熔金属合成的新材料具备高熔点、低密度的优点,还具有良好的延展性。范景莲教授介绍称,这款材料就像水泥和鹅卵石的搭配,鹅卵石就相当于陶瓷颗粒,水泥就相当于难熔金属,在高温下颗粒将难熔金属固定下来。    栏目称,2009年国家启动了高超音速飞行器重大专项,主要应用以碳碳复合材料为主,从没有人提出用金属材料。范景莲教授主动提出把陶瓷和难熔金属结合起来可以解决耐高温、高强热的问题,但在*初却受到了相关领域专家的质疑。范景莲面对质疑没有选择放弃,经过无数次试验,2012年材料样件面世,当时由于没有企业可以加工量产新型材料,范景莲团队决定自己加工生产,在地方政府的扶持下,相关项目*终成功投产。到今年3月,这家企业已经成为航空航天、国防军工和兵器船舶领域多个型号产品的**供应商。    范景莲教授称,我们的知识要成为社会、国家的财富,为我们的国家服务,占领一个****的地位。    另据《中国科学报》此前报道称,自1990年开始,范景莲教授就一直从事于难熔合金新材料、新技术和基础理论研究,针对新型空天飞行器、火箭发动机、原子能等领域对难熔金属材料的重大需求和现有难熔金属强韧性不足、高温抗氧化烧蚀差的问题,范景莲创新性的提出“纳米原位复合/微纳复合”设计思想,发展了纳米/微纳复合粉末制备原理与技术,建立了高性能微细结构难熔复合材料烧结理论,开辟“纳米/微纳复合高性能难熔金属基复合材料”新领域,取得系列重大突破。

    查看更多>>
  • 生物降解塑料存在巨大替代市场空间

    不同种类生物降解塑料性能存在较大差异  生物降解塑料属于降解塑料中的一种,降解塑料主要分为三类:光降解塑料、生物降解塑料、光生物降解塑料。  生物降解塑料是指在自然界如土壤和(或)沙土条件下,和(或)特定条件下(如堆肥),或厌氧消化条件下,或水性培养液中,由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作用引起降解,并*终完全降解变成二氧化碳或(和)甲烷、水及其所含元素的矿物无机盐以及新的生物质的塑料。  生物降解塑料的种类包括PBAT、PHA、PLA、PCL、PBS和淀粉基降解塑料,不同种类生物降解塑料性能存在巨大差异。其中,淀粉基生物降解塑料由于制作相对简单,成本较低,可作为地膜、包装材料、食品容器等,其市场应用量*大。“限塑令”推动下,生物降解塑料存在巨大替代市场空间  为进一步规范可降解塑料制品市场,近年来我国不断出台政策对包括生物降解塑料在内的可降解产品进一步规范,一方面严厉打击不法商犯,另一方面加强对生产可降解塑料制品企业的政策支持和财税支持。2004 年,全国人大通过了《可再生能源法(草案)》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鼓励再生生物质能的利用和降解塑料推广应用;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限塑令"规定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2017年,全生物降解材料列入《十三五材料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2019年4月,生物降解塑料列入鼓励类产业目录。  从2008年中国“禁塑令”实行以来,中国对生物降解塑料的需求保持较高稳定增长趋势。2011-2018年,中国生物降解塑料需求市场增速为12%左右。2015年11月,中国吉林省成为**全面禁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省份。2019年2月,海南省政府发布《海南省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实施方案》,中国强制禁塑政策逐渐推广,市场需求具有较大上升空间。2018年,中国生物降解塑料需求市场规模约为4.2万吨。

    查看更多>>
  • 北京石墨烯论坛2019召开

      中化新网讯 10月25日,北京石墨烯论坛2019在北京召开,来自国内外科研机构、政府、企业的近50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论坛设置了科普专题讲座、前沿学术论坛、产业论坛、创新创业大赛和专家对话等板块。其中在前沿学术论坛上,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宇亮,中国科学家院院士包信和等分别围绕纳米材料生物效应及其应用、碳基二维材料的催化应用等相关研究方向进行了主题报告。  论坛上,北京石墨烯研究院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苏州大学、长春工业大学、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签约共建4个协同创新中心,与中蓝晨光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签约成立3个联合实验室,并与国家石墨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济宁市高新区、利特纳米公司4家单位进行了合作签约。  北京石墨烯论坛是由北京石墨烯研究院于2018年10月25日创办的国际高端石墨烯学术及产业交流平台,旨在开展石墨烯领域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石墨烯前沿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服务于北京石墨烯领域原始创新和高精尖产业培育。

    查看更多>>
  • 石墨烯再“立功”!中国科学家成功研制高速晶体管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11月10日电 记者今天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悉,该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先进炭材料研究部科研人员**制备出以肖特基结作为发射结的垂直结构晶体管“硅-石墨烯-锗晶体管”,成功将石墨烯基区晶体管的延迟时间缩短了1000倍以上,并将其截止频率由兆赫兹提升至吉赫兹领域。相关成果已于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  据该成果论文的通讯作者、中科院金属所研究员孙东明介绍,这一研究工作提升了石墨烯基区晶体管的性能,未来将有望在太赫兹领域的高速器件中应用,为*终实现超高速晶体管奠定了基础。(硅-石墨烯-锗晶体管相关器件示意图)  1947年,第一个双极结型晶体管诞生于美国贝尔实验室,**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技术的新篇章。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提高双极结型晶体管的工作频率,成为科学界的不懈追求,异质结双极型晶体管和热电子晶体管等高速器件相继被研究报道。然而,当需要进一步提高频率时,这些器件遭遇了瓶颈。异质结双极型晶体管的截止频率,*终被基区渡越时间所限制,而热电子晶体管的发展,则受限于无孔、低阻的超薄金属基区的制备难题。  石墨烯,这个性能优异的二维材料,近年来倍受关注。科学界提出将石墨烯作为基区材料制备晶体管,其原子级厚度将消除基区渡越时间的限制,同时其超高的载流子迁移率也有助于实现高质量的低阻基区。  “目前已报道的石墨烯基区晶体管,普遍采用隧穿发射结,然而隧穿发射结的势垒高度,严重限制了该晶体管作为高速电子器件的发展前景。”此次成果论文的第一作者、中科院金属所副研究员刘驰表示,科研人员提出了半导体薄膜和石墨烯转移工艺,**制备出如今这一成果。  据刘驰介绍,与已报道的隧穿发射结相比,硅-石墨烯肖特基结表现出目前*大的开态电流和*小的发射结电容,从而得到*短的发射结充电时间,使器件总延迟时间缩短了1000倍以上,可将器件的截止频率由约1.0兆赫兹提升至1.2吉赫兹。刘驰说,通过基于实验数据的建模,科研人员进一步发现,该器件具备工作于太赫兹领域的潜力,而这对于未来的晶体管研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查看更多>>
联系方式

地址:上海市沈砖公路5666号恒耀广场B栋18F

电话:021-5227 0816

邮箱:jihua@jihuaexp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