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新闻
  • 东方石化:丙烯腈装置成功投料!MMA装置即将开车!

    2月6日,中海石油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海南精细化工项目丙烯腈装置项目投料开工!    “1月29日SAR装置投料开工,顺利一次开车成功,2月6号丙烯腈装置投料开工,预计到2月11号能够产出合格产品;另外我们还有一套MMA装置(甲基丙烯酸甲酯),计划在2月12号投料开工,将在2月底产出合格产品,届时三套装置全部都开起来。”中海油东方石化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管理中心副总经理韩飞说。海南精细化工二期工程丙烯腈系列装置项目是延伸东方临港产业园油气化工产业向精细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项目。2022年11月22日,在生产准备组与项目组完成中间交接之后,项目全面进入试车阶段。按照丙烯腈装置目前的工作进展,预计2月中旬可产出2万吨丙烯腈合格产品,产品主要销往我国华南地区,预计可实现超过2亿元的销售额。“投料成功之后,主要的任务就是进行装置的负荷调整,同时在半年之内完成装置的性能考核工作,在今年努力地实现丙烯腈产量14.9万吨、乙腈产量0.4万吨以及MMA(甲基丙烯酸甲酯)产量4万吨的总体年度任务目标。”中海油东方石化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李剑光说。

    查看更多>>
  • BOPE薄膜助塑料包装“绿色瘦身”

    全球累计生产的塑料有83亿吨,在过去40年,塑料产量翻了两番有余,但总体回收利用率不足10%——这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公布的一份数据。作为塑料生产和消费大国,在“双碳”背景下,我国塑料减量与可回收任务繁重。获得中国化工学会2022年度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的“新型双向拉伸聚乙烯(BOPE)薄膜专用树脂分子结构调控及工业化”项目,为塑料减量与回收提供了一条新路径。使用该技术生产的高强度BOPE薄膜,可实现塑料包装减薄、减量超40%,还突破了常用复合包装材料无法回收再利用的行业难题。近日,记者来到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以下简称北化院)的实验车间。北化院塑料加工研究所所长高达利向记者展示了他们研发的新型BOPE薄膜及制成的包装材料样品。记者发现,与普通聚乙烯薄膜相比,BOPE薄膜材料更加轻薄又不失强韧,已被应用于大米、零食、宠物粮等多种商品外包装。国内首创聚乙烯薄膜拉伸速度达6倍/秒    据高达利介绍,自2009年起,北化院着手研发高强度BOPE薄膜专用料,历经10余年取得技术突破。“目前国内只有中石化的聚乙烯原料能满足6倍/秒的拉伸速度和超过50倍的综合拉伸比,用于生产新型BOPE薄膜。”高达利表示。他们通过设计聚乙烯树脂的大分子链结构,并调控分子链及聚集态结构取向,实现了聚乙烯树脂大分子链网络的形成和网络的高速重构,解决了现有聚乙烯树脂无法进行高速高倍率双向拉伸、生产高强度高性能聚乙烯薄膜的行业难题,并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和应用。BOPE薄膜*大的亮点在于其强度显著提升使厚度可以大幅减薄,从而达到减少塑料用量的目的。高达利向记者介绍,传统聚乙烯薄膜的加工工艺以吹塑法和流延法为主,薄膜中分子链结构取向较小,分子链的强度没有充分发挥。BOPE薄膜采用双向拉伸工艺加工,纵向拉伸倍数可达6倍,横向拉伸倍数可达9倍,综合拉伸比超过50倍。因此,BOPE薄膜中的聚集态结构得到了充分的取向,凭借取向的分子链和聚集态结构,BOPE薄膜的拉伸强度、抗冲击性、抗穿刺性、耐低温性及光学性能都比现有聚乙烯薄膜大幅提升。他们还首次完成8.2~8.7米大幅宽双向拉伸生产线上的BOPE薄膜工业化连续生产,单位时间产能可达4.5吨/小时,与现有吹膜加工工艺相比,生产效率显著提高。助力环保实现塑料包装减量可回收 “这是我们中石化易捷自营品牌的大米,相比原来的塑料包装,现在的包装实现了减薄40%且强度提升。”高达利向记者展示了BOPE薄膜包装成品。他又拿起另一种柔软的日化品包装介绍说:“现有的枕式包装锯齿很尖,特别是母婴用品,容易让女性和婴儿被划伤。BOPE材料较软,手感更好,也更安全。”高达利表示,BOPE薄膜目前主要应用于日化品、食品包装,同时也在农用和医用领域进行了尝试应用。他们利用BOPE薄膜的高强度、高透明性及抗穿刺抗冲击等优势来提高现有包装材料的性能,以达到减少破包、降低包装厚度、减少塑料用量的目的。塑料减量,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效益,更是环保效益。“塑料领域的环保途径有两种,一种是可降解,另一种就是减量。”高达利说。BOPE薄膜还能实现可回收。“目前除了农用地膜、棚膜,国内其他一次性塑料薄膜基本没有回收。特别是日化品、食品等的软包装,没有回收体系,分拣难以实现。并且,这些商品的包装袋多为外层采用聚酯或尼龙,内层为聚乙烯,多种材料复合在一起导致无法剥离,难以回收。如果采用单一的聚乙烯材质,垃圾厂里所有的薄膜垃圾,只需机械分拣就可实现回收。”高达利介绍说,欧盟*新环保法规要求,2030年后欧盟使用的商品包装袋必须实现“全部可回收利用”。目前在国内,只有使用BOPE薄膜生产的包装袋符合该法规要求。期待合力新型薄膜推广各环节需打通在高达利看来,BOPE薄膜新材料将给中国包装行业带来变革契机。“从通用塑料薄膜产业看,行业内已多年没有变革较大的产品。通常的产品都是在现有基础上改进,但BOPE薄膜是一种全新产品。”高达利说,“在食品包装领域,我国每年使用的聚乙烯薄膜约600万吨,如果有一半能用BOPE替代,实现减薄40%,那就是百万吨级的塑料减量。这降低了塑料薄膜垃圾的产生量,也相应减少了碳排放。”据高达利介绍,该技术采用齐格勒—纳塔催化剂,树脂加工性能好,薄膜双拉生产工艺窗口宽,生产线适应性强。“我们采用的通用催化剂比国外常用的茂金属催化剂具有显著成本优势。”高达利表示,今后随着生产规模扩大,BOPE薄膜的成本会进一步下降。目前BOPE薄膜对于下游企业来说还是一种全新材料,各环节的打通较为艰难。“我们负责生产原料,然后薄膜生产企业负责生产薄膜,包装企业负责印刷制袋,*后再拿给终端用户,产业链流程非常长。”高达利提出,希望产业链各方能协助推广这种新产品。高达利还表示,BOPE不是单个产品,而是具有不同结构、不同性能的系列树脂产品。未来他们将根据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开发系列牌号,以满足BOPE在包装、医用、农用等不同领域的需求。此外,北化院还在探索双向拉伸聚乳酸(BOPLA)薄膜的开发,以及依托自主技术开发的PBST可降解树脂研制BOPBST薄膜,不断满足包装行业对可降解材料的需求。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工免责声明: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供交流,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

    查看更多>>
  •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开发出乳品用高性能包装材料 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日前,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开发出基于相分离阻光机理的乳品用高性能包装材料,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解决了PET(常用食品饮料包装材料)包装应用的关键“卡脖子”问题。该项研究成果来源于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2020年度重点专项“乳品包装保质关键技术及包装可持续研究”子课题“乳品用PET包装高值回收方案的研究与推广”,是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继开发出基于多设备联合的非有意添加物非靶向筛查技术后,在乳品包装领域的又一项重要突破。由于乳制品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B等光敏物质,遇光会发生光敏反应,影响产品的口感。为了保证这些产品在常温条件下,能够有较长的货架期和高端的品质,不得不在包装中加入阻光、吸氧的功能材料,而目前这些阻隔材料全部依赖进口,不仅价格高,而且用量大。因此,为了打破国外技术限制,通过对功能添加材料进行研究,在保持产品风味和品质的前提下,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成为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当前乳品包装研究的重中之重。据项目课题负责人邓玉明介绍:“传统的阻光技术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高折射率的无机添加剂,但要达到99%以上的阻光率,添加量需超过10%,会导致PET瓶性能劣化、设备磨损;另一类是基于吸光原理的碳黑,但回收时易造成污染。国际上一些公司基于相分离界面阻光的原理开发出*新一代的阻光材料,但由于未能有效调控分散相尺寸,阻光及力学性能并不稳定。”科研团队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上百种的组合配方并进行规律总结,发现不相容物质间的折射率相差越大,在相界面产生的散射作用越强烈,从而达到更好的阻光效果。基于以上规律的发现,从众多材料中锁定一种PET*为理想的阻光改性树脂,与基体树脂PET对比,其折射率相差大且不相容,能起到很好的消光效果。同时,有效解决了两种树脂相溶性太差,共混过程中导致相界面积减小、力学性能劣化的问题。*终实现阻光效果优于现用阻光剂,但添加比例可以下降40%以上。目前,项目基于相分离技术,已完成了高效阻隔母粒、高效阻光标签、高效阻光吸氧一体化母粒等系列阻隔技术,项目成果已经开展商业转化,逐步应用于PET标签及瓶子。

    查看更多>>
  • 开工大吉 | 万象更新,“卯”足干劲,共赴新征程!

    开工大吉 财源广进我们开工啦!新的一年,新的征程,华塑展期待与您携手共进,奔赴新征程,再创新辉煌!

    查看更多>>
  • 北京打造全国塑料治污典范!首都“限塑”试点透露出哪些重要信号?

    专塑解读:密云区、延庆区开展塑料污染治理规范化试点,聚焦农业生产领域、旅游景区领域、零售业领域、规范塑料制品回收利用、加强塑料污染治理跟踪评价和强化塑料污染治理宣传引导等六个方面,从具体内容来看,透漏出几大发展信号。第一,可降解农用产品即得到发展。例如生物降解农膜等;第二,旅游景区方面,一次性塑料袋、文化袋、饮水瓶等将使用将大幅降低,可降解、可回收将得到大力发展;第三,塑料可回收行业将成为 在未来或将成为塑化产业链的“香饽饽”。塑料治污首都先行,通知文件中明确指出,两区典范将为全国塑料污染治理工作做出‘北京示范’,这在“双碳”政策底下,推动生态涵养区绿色发展再上新台阶,助推绿色经济发展。北京:将密云、延庆打造成”全国塑料污染治理典范”!为进一步落实条例和行动计划,近日,在统筹实施全市性治理措施的基础上,北京市出台《关于支持密云区、延庆区开展塑料污染治理规范化试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重点从农业生产领域、旅游景区领域、零售业领域、规范塑料制品回收利用、加强塑料污染治理跟踪评价和强化塑料污染治理宣传引导等六个方面采取12项具体措施支持推动两区塑料污染治理规范化试点工作。《通知》提出:“到2025年底,全面提升各领域塑料污染治理水平,将密云、延庆两区打造成塑料污染治理的典范,为全国塑料污染治理工作做出‘北京示范’,推动生态涵养区绿色发展再上新台阶。”1 、在塑料污染治理领域加大资金投入在农业生产领域方面涉及加大生物降解农膜推广力、推动农业塑料污染治理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鼓励餐饮业、农产品零售业头部企业主动践行绿色责任、开展农田、水体微塑料污染情况监测等4项措施。《通知》提到,两区结合自身种植业发展现状,选取适宜区域、适宜作物,加快推广生物降解地膜。市区农业农村部门积极推广使用生物可降解育苗钵、吊蔓绳等塑料制品。市、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加强对生物降解农膜产品选择、使用技术及农艺配套等方面的技术指导。积极协调朝阳-密云、海淀-延庆结对区,在塑料污染治理领域加大资金投入。两区要支持相关企业、科研单位在辖区内开展塑料污染治理相关绿色技术与产品的研发试验和示范应用。市级有关部门积极协调推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绿色可降解地膜专用材料及产品创制与产业化项目”及其他生物降解地膜相关科研项目在试点区开展试验和成果转化,对相关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应用项目按照本市绿色技术创新相关政策给予支持。北京市鼓励餐饮业、农产品零售业头部企业主动践行绿色责任。市区相关部门要主动搭建沟通交流平台,鼓励引导相关头部企业在两区的农产品合作基地全面使用生物降解农膜、育苗钵、吊蔓绳等,不断扩大农产品合作基地范围,将使用生物降解农膜作为采购绿色农产品的重要考量,从生产源头减少塑料污染。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务局、市发展改革委支持指导两区结合田长制和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工作,布设农田监测点位,持续开展地膜残留监测,在密云水库及辖区内重点河流断面、湖库等布设监测点位,持续开展水体微塑料监测,全面掌握区域微塑料污染现状和变化趋势。2 、  农贸市场2024年底停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购物袋在旅游景区领域方面,要求加强辖区内等级以上旅游景区、乡村民宿等一次性塑料制品治理。市级有关部门指导两区推广使用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加强垃圾分类管理,单独回收塑料外卖餐盒、包装袋、饮料瓶等塑料废弃物,鼓励使用可重复利用的文化布袋、纸袋等替代塑料制品。在零售业领域提到要规范农贸市场塑料袋使用。两区要进一步规范农贸市场塑料购物袋使用。商务部门要指导规范农贸市场实现塑料购物袋统一购销,逐步推广替代产品;到2024年底停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购物袋。市场监管部门依法对市场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等行为实施行政处罚。3 、探索一次性塑料餐盒回收利用在规范塑料制品回收利用方面,加大生物降解垃圾袋推广力度。在两区垃圾分类示范小区,鼓励引导居民使用生物降解塑料袋盛装家庭厨余垃圾,促进生物降解制品多次使用,缓解厨余垃圾异味问题。支持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鼓励两区通过PPP等方式建设区级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完善可回收物回收点、中转站、分拣中心三级回收体系,规范废弃塑料回收,从源头减少塑料垃圾量。两区要与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相结合,积极探索一次性塑料餐盒回收利用模式,市级有关部门指导密云区、延庆区在建成区、旅游景区将轻污一次性塑料餐盒(即经简单清理后,没有残余食物,没有沾染大量油污、汤汁的塑料餐盒)纳入可回收物体系,协调外卖平台企业开展回收分拣、回收利用等工作。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市还将加强塑料污染治理跟踪评价,委托专业第三方机构开展试点工作跟踪评价。两区要加强对本区塑料污染治理工作成效的评价。市级有关部门委托第三方机构采用走访调查等形式加强对两区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塑料污染治理措施落实情况和污染现状的跟踪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客观评价治理成效,提出改进建议,推动示范区治理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此外,北京市还将强化强化塑料污染治理宣传引导,广泛开展塑料污染治理宣传,开展志愿活动引导市民参与。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密云区、延庆区将印发实施本区年度塑料污染治理规范化试点工作方案。市发展改革委将会同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生态环境局等部门统筹推进生态涵养区塑料污染治理规范化试点工作,在做好跟踪评价基础上,及时总结两区经验做法,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标准,向全市其他区推广,不断提升本市塑料污染治理工作水平。

    查看更多>>
  • 浙江工业大学《Small》:室温氢气传感技术获进展!

    氢气(Hydrogen,H2)是一种高效、无污染的清洁能源,具有环保与可再生特性,发展氢经济一直都是各国政府实现能源战略转型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是在当前践行“双碳”战略的时代背景下。然而氢气分子具有尺寸小、渗透率高、扩散速度快和无色无味等特性,在生产、运输、储存过程中容易发生泄漏且无法被人体五官所感知。在空气环境中H2浓度达到4%~75%时,具有易燃和易爆风险。开发安全、快速、可靠、低成本、高精度的氢气传感器对于及时检测泄漏并预警至关重要,氢气传感技术的开发对于保障用氢安全、推动氢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钯(Palladium,Pd)基纳米结构因其优异的感氢性能被视为*有潜力的氢敏材料。然而,Pd易受一氧化碳毒性的影响而失去对氢气的响应能力。已报道的通过聚合物包裹Pd纳米结构可以解决CO中毒的问题,但同时也会导致H2传感性能降低。如何兼顾氢气传感性能和抗一氧化碳毒性仍是巨大挑战。鉴于此,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胡军教授课题组提出一种在Pd−聚合物复合材料中插入金属有机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MOF)作为界面层来增强气敏性能的新机制与研究思路。该成果以“Metal Nanocluster—Metal Organic Framework—Polymer Hybrid Nanomaterials for Improved Hydrogen Detection”为题发表在《Small》上,胡军教授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smll.202200634首先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计算揭示MOF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对Pd纳米团簇吸/脱附氢气的影响机制,重点阐明MOF与金属纳米团簇间的界面电子耦合作用对氢气吸附和解离能的演变规律。首次提出并设计了Pd/ZIF-67/PMMA复合纳米结构,并以此为H2感知材料,构建了兼具高灵敏度、快速响应和抗CO毒性的氢气传感器件。其次通过实验证实Pd纳米团簇与ZIF-67组装阵列间存在显著电子转移,电子从Pd转移向ZIF-67,导致Pd纳米团簇中存在大量电子空穴,进而使得Pd纳米团簇容纳H原子的能力显著增强,Pd/ZIF-67/PMMA对氢气(1%浓度)的响应灵敏度达到22.56%,较之Pd/PMMA提高了2倍。与此同时提出的Pd/ZIF-67/PMMA复合纳米结构中,表面PMMA层的气体分子筛过滤作用仍赋予其抗CO毒性和对H2的选择性响应能力。器件概念图及DFT理论预测器件性能表征来源:浙江工业大学。

    查看更多>>
联系方式

地址:上海市沈砖公路5666号恒耀广场B栋18F

电话:021-5227 0816

邮箱:jihua@jihuaexpo.com